污水处理问题解答(五)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1649
1.问:关于有机磷农药混合废水如何能够有效处理,使 COD达到 500 mg/L 以下?
答:这类废水关键是预处理,然后用生化,预处理也最好分开,如高浓度有机废水可用内电解等,含磷废水可用碱水解等。
2.问:本公司废水处理装置的进水 COD>17000 mg/L,BOD>6500 mg/L。拟采用 SBR工艺,不知道能否达到达标排放(工业水排放标准)?
答:用厌氧处理或其它方法处理后再好氧处理,否则投资和运行费用会很高。
3.问:我们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 SAST 工艺,运行一年多来,脱氮效果不是很好,一直找不到改进的方法。以下是某天的进出水指标:
COD 951mg/L,58mg/L
BOD5 480mg/L ,6mg/L
TP 6.7mg/L ,0.6mg/L
TN 34.7mg/L ,4.9mg/L
SS 798mg/L,33mg/L
NH3-N 22.05mg/L 19.86mg/L
进水COD,BOD,SS偏高的原因是污泥脱水效果不好,滤液是直接排入进水泵房而导致的 。(如果排除滤液的话,COD=350, BOD=180 ,SS=100 左右),每天的进水量在32000T。选择池的停留时间在21min,有4台搅拌器。
4个模块,共8个池子。每个模块有效容积 14000m3,每个模块配备 2 台回流污泥泵,流量420m3/h,1台剩余污泥泵,流量 80m3/h,回流污泥泵每个周期运行 2小时,剩余污泥泵运行1小时。现在只用 2 个模块,每天运行4个周期,每周期 6 小时,进水(爆气)4 小时,沉淀 1 小时,撇水 1 小时。2 号生物池 MLSS=7300mg/L ,3 号生物池MLSS=9300mg/L。SV30=26%,SVI=28 左右,泥龄在 9 天左右,DO控制在 2-4mg/L之间。帮我分析一下,是哪儿出了问题?
答:污泥脱水工序要控制好,如污泥加药调质和脱水过程的管理,尽可能避免脱水滤液带泥。 还要确认一下硝化条件是否满足,如:碱度是否够,如不够,要投加碳酸钠或碳酸钙。
4.问:实际运行中碱度是否根据进水氨氮控制?控制在什么范围?
答:理论上很容易计算,但由于水量和氨氮的浓度有波动,而且在处理过程中氨氮的浓度是动态的,因为氨氮被硝化的同时,含氮有机物还会氨化(在某处理时段会同存),此外原水中的碱度也会变化,在实际使用中可通过试凑法确定,并控制好出水的剩余碱度。
5.问:请教 SBR 工艺污泥负荷多少比较合适?(工业废水为主,COD 在 700~1100 mg/L)。
答: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不同之处是其负荷条件是根据每个周期内,反应池容积对污水进水量之比和每日的周期数来决定的。由于在反应阶段活性污泥浓度在不断变化,并随反应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反应后阶段的污泥负荷会大大低于初始阶段。 日常运行中,应通过试凑法来确定反应阶段前半段某一时间的污泥负荷最佳控制范围。在进水量和浓度基本稳定情况下,也可根据某一固定时间的污泥浓度来大致了解和控制(时间上而不是空间上),还可通过反应阶段的时间调节和控制。
6.问:在曝气池停留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如果进水浓度高,加大回流污泥量是否能提高处理效果?
答:不能!加大回流污泥量并不能增加污泥浓度,而污泥回流量增加,沉淀池的出泥量也要相应增加,使沉淀池内的污泥层下降,污泥在沉淀池的停留时间也相应减少,这种情况下,回流污泥的量是增加了,但其浓度却下降,回流至曝气池的污泥绝对量并不会增加。与些同时,由于回流量增加了,可使污水在曝气池的实际停留时间减少,进入沉淀池的混合液量增加,使沉淀池的上升流速加快,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要增加曝气池污泥浓度,只有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或暂不排泥。
7.问:我们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是 SBR,原来处理效果一直可以,但近期由于进水的氨氮较高,处理效果下降了许多,COD和氨氮的去除率都不到 30%。应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可否采用分时段曝气的方法?
答:估计是曝气时间不够,不宜用你说的办法,应该采用非限止曝气法,即在进水阶段也曝气,闲止阶段也可取消并作曝气用,目的是要增加曝气时间,要确认碱度是否满足,在目前情况下反硝化不必考虑。
8.问:我厂使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水,在初运行时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污水中的微生物活性时好时差。不知是何原因?
答:确认处理效果不好时 pH 是否正常?生物膜是否太厚?溶解氧是否满足?生物膜法的溶解氧要控制在4mg/L以上。
9.问:我厂是 A-B工艺,污泥消化池有时不稳定。尤其是过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消化池内泡沫过多的状况,很容易泄压,也很容易将阻火器阻塞。此种状况一旦出现,就会发生需长时间排放冷凝水的现象。请帮助分析原因和提出解决办法。
答:可能是新鲜污泥投加到消化池后没充分搅拌,一般来说,新鲜污泥投入后几小时内池内污泥至少应该全部翻动一次,这样可使泥温和污泥浓度均匀,稳定池内的碱度,防止污泥分层和形成浮渣。还要确认投配率是否相对稳定,温度是否过低,这些会造成生化不彻底,使浮渣增多。
10.问:我厂是 AB 工艺的污水处理厂,最近曝气池表面褐色泡沫多,SVI 值居高不下,而且沉降性差,二沉池表面有大块的絮状污泥上浮。上周也采取了加大排泥和加大曝气的手段,略有好转。但周末又有所反弹,比上次更严重。同时,MLSS值变化大,早晨是 1200,中午是900,下午是 3000,没有规律性,让人无从下手。
答:可能是诺卡氏菌大量繁殖造成的(泡沫一般呈褐色或灰褐色)这类泡沫不能用水和消泡剂有效去除。一般在含有油脂类、处理负荷长期过低、泥龄过长等条件下较容易发生。 一旦发现生物性泡沫出现,马上要采取措施,如提高污泥负荷,也可采取人工清除等措施,清除的浮渣应该进入剩余污泥处置系统,严格禁止重新回入废水处理系统。日常运行时SRT要尽可能短,特别是在温度高的季节,更要防止污泥负荷过低。目前应该增加B段曝气池的排泥量,同时将 A的一部分污泥排入B段试试。
11.问:我厂一期处理量 1.4 万吨,采用传统活性污泥表曝法。进水月平均 COD 在300~350 mg/L之间,BOD在 100~180 mg/L 之间,TP在 6~8 之间,TN在 25 mg/L左右,厂位于南方。曝气池混合液浓度一般维持在 2800mg/L,DO 在 2 mg/L左右,但多年来 SV(%)一直在 80%以上,SVI 则在 240 以上,最高时 SVI 可达 350。但出水水质较好,COD、BOD、SS能达国家一级标准,除磷的效果也好,平均能达 70%,脱氮效
果也能达 50%左右(虽然其工艺本身并无脱氮除磷要求 )。这是为什么呢?
答:除污泥指数高外其它基本正常,虽然工艺设计上没有去氮除磷工艺,而氮、磷去除效果较好也是正常的,氨氮主要是通过细菌菌体合成去除的(也不排除有部分的硝化作用),磷除少量被菌体吸收外,大部分是被吸附在污泥内随剩余污泥排放或是通过微单元的释磷-聚磷而去除的(只是推测)。
本文由:www.dgglhb.com 整理编辑 更多污水处理 问题 请咨询:400-005-3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