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染废水处理方法之工艺条件确定
(一)混凝剂
用几种常用的混凝剂分别对实验废水进行混凝效果测试,测定混凝后的COD去除率,脱色率。用COD去除率和脱色率作为评价指标,评价不同混凝剂的混凝效果,选取混凝效果最好的混凝剂做为本工艺选定的混凝剂。
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聚丙烯酰胺对实验水样处理效果最好,碱式氯化铝次之。以聚丙烯酰胺为混凝剂时工艺条件为:PH值为9.0左右,搅拌时间为5分钟,投加量为6ml/200ml废水,助凝剂PAM(0.1%)的投加量为2mL。
(二)PH值
废水生化处理实践经验表明,废水酸碱度以pH值保持在6.0-9.0之间较为适宜。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经驯化后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可进一步提高。酸碱度对接触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还是显著的。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废水pH值范围是8.5.10.0,COD去除率和脱色率最高。
(三)水温
温度影响生物处理的反应速率,从而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性能。对任何一种微生物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微生物生长加速。此外还有最低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活性污泥是一个由多种细菌组成的混杂的群体。各种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和最低、最高生长温度点都不一致,在水温随季节逐月缓慢变化时,存在着一个天然的驯化或淘汰的过程,与变化的水温相适宜的细菌逐渐繁殖并不断增多。因此,当水温在15.35℃范围内运行时,对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果影响并不很大。当水温低于13℃时,生物处理效果开始加速降低。当水温低于4"C时,几乎无处理效果。因此在北方地区冬季应注意保温。当水温超过35℃时,生物絮体开始破坏,沉降性能转差;当超过40℃时,原生动物消失,出水开始混浊;当超过43℃时,分散絮体占优势,沉降性能严重恶化。因此适合的温度为15-35℃。
(四)营养物质
按微生物所需就C:N:P=100:5:I的比例投加了一些淀粉、尿素和磷肥作为外加营养物质。实验时设计了两个相同的接触氧化池,进行比较投加营养物质前后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投加营养物质后COD去除率有一定的提高,并且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加入营养物质后接触氧化池里的污泥和微生物数量有所增加。
(五)废水停留时间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生化降解速度,废水停留时间有关,因此,它是废水处理的一种量度。停留时间过短,去除率会很低,随着停留时间的延长,去除率会随之增加,但是,停留时间太长会使运行费用加大,造成浪费。为了求得合理的停留时间,进行了废水在氧化池中停留时间对净化效果的影响实验。
随着废水在氧化池中的停留时间增加,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会增加,当停留时间大于14h时去除率变化不明显,变化趋于平缓。试验中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4h时,出水水质完全符合二级排放标准的要求,这也说明水样的可生化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选择最佳废水停留时间为14h。
本文由:www.dgglhb.com 整理编辑
下一主题: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
上一主题:化工废水工艺方案选择 |